波斯国,今海南诸国及广州或有之。”[[44]]据洛佛(laufer)研究,没药之名始于宋代,主要产于大食和东阿非利加洲。宋代文献中的没药,主要是由阿拉伯人输入到中国的。[[45]]
血碣阿拉伯语katir的汉译,以阿拉伯海索科特拉岛(socotra)所产者最为优良。《诸蕃志》卷下载:“血碣亦出大食国。其树略与没药同,但叶差大耳,采取亦如之。有莹如镜面者,乃树老脂自流溢,不犯斧凿,此为上品。其夹插柴屑者,乃降真香之脂,俗号假血碣。”[[46]]《本草图经》亦载:“今出南蕃诸国及广州,木高数丈,婆婆可爱,叶似樱桃而有三角,其脂液从木中流出,滴下如膫饴状,久而坚凝乃成碣,赤作血色,故亦谓之血碣”。[[47]]这里的假血碣乃苏门答腊岛、马古鲁群岛等地的赤藤所产,品质较次。
苏合香油梵语sturuka的汉译,主要产于大食报达(Bagdag)、吉慈尼(Ghazni)、弼笆罗(Berbera)、麻离拔(Murbat)和大秦等地,这是中国人最早知道的蕃香之一,我国古代史籍《续汉书》、《粱书》、《本草图经》、《名医别录》多有记载。《诸蕃志》卷下载:“苏合香油,出大食国,气味大抵类笃耨,以浓而无滓为上,番人多用以涂身。闽人患大风者亦仿之。可合软膏,及入医用。”[[48]]
从这一时期汉文史料的记载来看,阿拉伯民族引进、输入的海外药材,不仅增加了中国药物学的种类,而且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。这一时期修成的药物学著作中,收入了许多从阿拉伯输入的药材。在官方药典及通行的若干特效药中,有不少是以大食药品做主药的。如乳香,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,具有止痛、生肌的作用;檀香,理气和胃;胡椒,温中、下气、清痰、解毒;沉香,降气温中、暖肾纳气;降真香,理气、止血、定痛、利水通;槟榔,杀虫、破积、下气、行水;玳瑁,清痰、解毒、镇静。这些药物被临床广泛应用,出现了许多进口药组成的新药方,如乳香没药丸、玳瑁丸、槟榔丸、檀香汤、胡椒汤等。[[49]]
由于阿拉伯和中国在气候上有很大的相似形,这些新输入的药材品种,逐渐适应了中国的气候和水文环境,成为中国农副业经济品种中的新成员。同时,这些新输入的药材品种,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。《宋史·食货志》载:“宋之经费,茶、盐、矾之外,惟香之为利博”。[[50]]漆侠先生在《宋代经济史》中,对阿拉伯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