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着几位卖力地推销着“东三乙”的老人,周至心里又好笑又感动,其实还有一些心酸。
现在的军工人,还有一些卑微,缺乏后来那种“狮子大开口”的豪气,不像后来那般自信,反而存在着一种生怕别人不买自己东西的担忧。
现在的主流是放大卫星,像休斯公司的澳星,那得用载荷能力高达四吨以上的长二捆来发射。
东三乙采用了大量轻量化的结构,从重量来讲只属于中型卫星,因此都无需大推力大载荷的火箭来发射,难度比发射澳星还要小很多。
当然用大火箭也可以,那就是未来的路子了——一箭多星下饺子。
周至认为这条路才是正确的路子,用多枚中型卫星取代单枚大卫星,对于系统的容错率,综合效率,应急处理能力,都会成体系的提升。
有一个前提很重要,那就是卫星平台的组网能力。
“余老,请问我们的东三乙,现在具备组网功能码?”
“组网?”科工委带头的老人不由得一愣:“我们当然有国际组织通信的接口,你问的是这个吗?”
“不是。”周至摇头:“我想说的是东三乙作为卫星平台,是否具备在太空中自行组网的能力,就和地面无线通讯基站那样。”
害怕大家不理解,周至干脆来到了会议室的黑板前,拿起粉笔画起图来:“就像是这个样子,这样的话,卫星可以承载更多的信道接入,而且能够为地面接收机提供经纬定位等服务,啊还有,就是在一台或者几台卫星发生故障的时候,通过负载均衡系统,将请求均匀分散到其余正常的卫星上去,不影响服务。”
“我们的应用对于系统的可靠性要求特别高,要是东三乙具备这样的功能,无疑会给我们的应用提供更好的保障。”
几位老者面面相觑,小声的讨论了一下:“从设计上来说是没有多大问题的,这些都是地面上成熟的技术,现在也实现了小型化,但是这就不是五颗卫星的事儿了哟……”
“要在亚洲地区完成这个组网,得再增加两颗才合适,要是世界范围的话,就得增加六颗才行。”余老说道:“加上原来的五颗,一共十一颗了。”
“十一颗是最低要求吧?”周至接着问道:“如果我们要求大冗余保障呢?”
“要满足最大保障的话,那就得十五颗,”另一位老人在旁边补充:“成本可就大规模上去了,不过好处就是性能扩容,同步信息上下行的容量能够增加1.5倍的样子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