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疆域太大了,为了国家的稳定,大明新一轮的军事改革,主要以稳定的方向为主,力求军队的秩序控制在朝廷的手中。
但是又吸取了历朝的经验,施行京营和边营并重,为了不让边营做大,所以让京营与京营轮调,又为了不让京营的统治权落到边营的手里,所以又制定了时间和控制了轮调的规模。
为了不让京营长久的和平以至于战斗力下滑,导致不能打仗,与边营的实力发生变化,所以在大战的时候,京营需要出动,反而是参加战斗最多的一方。
可为了保障京营不至于全军覆没,以及不影响京城的安危,所以又规定了京营至多抽调一半的规定。
种种的方案,一环套一环,吸取了历来的教训,又考虑了当下大明的需求。
一百二十万陆军,三十万海军。
以京城,内陆省,边区,都司,宣慰司宣抚司,内藩属国,外藩属国层层套圈,形成了大明的新军事体系的制度,保障大明天下。
平常的时候,军队的后勤,操练种种,由兵部维持供应和监督考核,五军都督府则管理卫所事宜。
朱能、张辅等侯爵勋贵将领挂职五军都督府,平常的局部冲突由当地军区负责,遇到大的战事,则由朝廷委派这些高级将领担任一方主帅,协调各营。
赵安这种领兵在外的都督,他们最后的升路线也是如此,最后的尽头就是挂职武军都督府,在朝廷中央用更高的眼光看待事物,同时也离开军队,避免了直接的接触。
简而言之,中低级武官的权利没有受到影响,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实力,在中高级武官的层面上,则加强了朝廷的控制力度。
在朝廷的眼里,地方上的小冲突,守备级别的武官已经能应付大多数的情况,到了超过守备级别武官能力范围的事情,就是朝廷需要考虑的,用京营和当地的军事力量来平息。
守备手里最高的兵力是三千人,足够应付地方上的冲突,而又不至于威胁到朝廷。
然后是军区的分守和参将们。
守备以下可以根据形势决定是否率先行动,而军区的分守,特别是参将级别,他们的行动需要经过朝廷的同意,能调动的兵力高达近万人。然后是总兵和都督,规模在一万到数万不等,最后是朝廷出面,协调京营和当地军力,规模在五万以上。
而且到了上万人规模的军事行动,没有后方的物资补给也是维持不了多久,这种情况是必须依托地方官府和朝廷支持的。
如此巨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