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们也说不出有多高峰,只是感觉到邺城的货物越来越多了,新奇的东西也层出不穷,甚至一些怪异的番邦人都能不时见到。
这个元旦也有好消息,据说大太工科院研制了八年的宝船终于下水了,那些人也是机灵,非要在元旦下水,不就是为陛下献礼吗?
不过有看过那宝船的,回来都和他们说,那大船是如何如何的庞大,几乎和山一样大。
看来邺京人爱吹牛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了,和山一样大,那怎么能浮起来呢?
但也不是不可能,毕竟这些年来,似乎有太多不可能出现了。
在市井中的邺京百姓侃侃而谈自己的博闻时,他们不知道的是,今天,邺京来了一个年轻人。
他叫诸葛亮,这不是他第一次来邺京了。
但这一次却不一样,这一次他是作为地方上遴选到吏部的,他正要去那里报道。
这是他在中央任职的第一步,父亲早些年就退了,在这个人际复杂的中央,他并不比其他人更有优势。
但诸葛亮有信心,他在这里同样能做好。
于此同时,当诸葛亮好奇地打量这个五六年都没见过的邺京市井时,太平宫内,张冲正在看着一封加急军报。
军报的内容涉及阴山牧场,当地官吏禀告,因为草场的持续退化,刚刚定居三年的牧民们,正偷偷带着牲畜跑入了草原深处。
所以地方军吏请求中央同意他们率突骑深入草原追击,将那些亡人追索回来。
张冲紧锁着眉头,将这封军报放在了另外一处,那里已经摞起了七八封奏折了,看样子也是从北面送来的。
这几年,朝廷已经在北方耗费了大量的钱粮了,为的就是让草原牧民定居下来。
可似乎人力无法阻挡天意,在那片不能耕作的草原上,好像不管投入多少资源,都不见效,牧民们总是要跑。
追了跑,跑了追,一切就和鬼打墙一样,不断循环。
此时的张冲已经意识到,草原问题似乎并不是他这一代人能解决的,大太的未来应该在南方,在那片海洋。
不过也不能不管,看来抽调草原豪杰西征还要继续做,不能停。
想到这里,张冲就要给这些同类奏折批示。
忽然他心潮一动,忍不住看向了东方。
透过玉宇琼楼,透过烟火市井,他彷佛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走进了邺京。
一种莫名的直觉,张冲似乎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该如何传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