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比较宽仁,不太想最后为了一个遥遥无期的曹彰,去不计代价劳民伤财。
他听得出来,在刘备看来,能杀曹彰斩草除根固然是最好,但西域近年的情况,对于大汉朝廷中枢而言,已经太过陌生了。刘备自己也不知道远征西域会有多艰险,会不会导致刚刚才稳定下来的中原再次陷入疲惫、出现乱象。
而诸葛瑾内心自然是期望缓图的——只不过他希望缓图的理由,和外人所以为的不一样。
诸葛瑾希望缓图,至少有两层考虑。
首先,是确实希望给百姓休息。汉末大乱持续四十年,现在才开始裁军没两年,百姓实在是太苦了。而大汉要开疆拓土,恢复国力,短期内有远比去西域更好更快更省的发展方向。
比如进一步在东北开荒,把扶余故土变成彻底汉人农耕的熟地。东北的农业和发展潜力,可不比大西北好得多?
西北地区,诸葛瑾并不是不要,而是事情有轻重缓急。曹操、曹丕、司马懿、贾诩都死后,刘备的正统性已经再无半点瑕疵,为先帝报仇也报得够了,不差曹彰这条命来妆点。
当然,这个理由不适合直接拿出来说,至少不是身为臣下该说的。加上刘备自己也有这个觉悟,诸葛瑾也就不用提了。
而除了休养生息之外,诸葛瑾考虑到的第二点,便是暗暗期待曹彰能和西域诸国进一步消耗一下,两败俱伤,到时候朝廷再去捡便宜。
而且,自古如果是汉人王朝直接远征异域,指望把土地一次性拿住、拿稳,那是很难的。因为一旦朝廷管不到那里了,当地的异族肯定会反复。
历史上大汉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,都在西域建立过都护府,但每次都花费巨大,维持的治理时间却不是很久,基本上要出一个强力的都护,勉强能维持二三十年,到了这个强人没了之后,基本上也就人亡政息,反反复复。
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,不过诸葛瑾觉得,最关键的原因,就在于“受中央直接挟制的地方都护府,很难有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,去偏远之地开拓”。
说人话,就是在集权制度下,朝廷要担心放出去的地方官府,尤其是千里之外天高皇帝远的地方,会不会成为割据的诸侯、军阀,本身尾大不掉变成祸患。
但是这个问题,在曹彰流窜西域的情况下,对刘备而言就不存在了,因为曹彰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篡逆势力,其自主性相当高。
这也是为什么,原本历史上,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在对付各自周边的蛮夷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